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
全省研发经费年投入达1283.9亿元,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.57%。
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.75万家。
12个主持完成的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,通用项目获奖数量居全国第7、中部第2。
12月24日,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“岁末年初话发展,奋楫扬帆谱新篇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发布会上,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介绍,我省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,加快建设科技强省。
“五大标志性工程”亮出成绩单
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、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,湖南分别明确了3个、5个、3个,共11个标志性工程。
任务完成得怎么样?发布会上,省科技厅亮出了科技创新高地“五大标志性工程”成绩单——
“1+2”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加快对接落地;湘江科学城湘江院士港等首开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,落地30个研发中心项目;“4+4科创工程”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0余项;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认定备案“五类”研发中心(企业)130余家;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文化科技领域3个重大攻关项目,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上树标杆。
在“五大标志性工程”取得进展的同时,我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再上台阶。
其中,获批组建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,总数增至3家,居全国第2。向科技部推荐整合重组7家、新增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。
省科技厅副厅长周斌介绍,为培育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我省将在文化和科技融合、深海等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,优化提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,统筹培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“后备队”。
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突破
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在3‰中度盐碱地种植,亩产突破500公斤,让端稳“中国饭碗”更有底气;
锰渣回收、矿涌水低成本治理等技术加快从中试走向生产线,助力打赢“锰三角”矿业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;
全球首创脑梗塞临床治疗新技术,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……
在湖南,科技创新正以强劲的渗透力、带动力、引领力,赋能经济社会发展,改变大众生活。
其背后,是聚焦“4×4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系统绘制的产业创新图谱;是把资源用到科技创新上,系统谋划推进重大前沿技术、颠覆性技术攻关,打造出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“硬科技”。
2021年以来,我省连续4年布局实施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,累计投入财政经费4.12亿元,带动企业完成研发投入30.56亿元,突破国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、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等前沿技术、颠覆性技术172项。
此外,在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,我省攻克数字孪生、量子传感、分子诊疗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60余项,前沿领域创新能力整体跃升。
省科技厅副厅长佟来生介绍,下一步,我省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,在半导体芯片、深空深海、核心种源等战略前沿领域,实施一批前瞻性、基础性科技攻关任务。
同时,我省将围绕“4×4”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重点产业倍增计划超前谋划,加强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关键技术系统布局,推动文化科技融合、先进制造、智能计算等领域交叉融合创新。
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
今年是我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。
发布会介绍,我省21项改革任务实现阶段性目标,中央政策研究室调研组对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经验成效给予高度肯定。
成绩取得的关键在哪里?
发布会透露——坚持以人为中心,以“松绑”“赋能”为导向。
在人才培养上,我省优化实施“三尖”创新人才工程,今年立项项目492项。其中,128人通过直接遴选、57人通过专家荐才方式直接入选。
今年,我省9人获得国家“杰青”、19人获得国家“优青”,创历年新高,全省新增国家级人才超170人。
今年7月,我省率先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,省内高校按照成果转化指数“排排坐”,该现象瞬时在省内外刷屏。
为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,我省还支持10余所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将符合条件的高校横向项目视同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。
“要继续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。”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颜卫东介绍,将推动高校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允许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。
我省还将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,推进技术经纪(经理)人职称评聘改革,更大程度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产出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,一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。